一提到伊朗的导弹,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流星3,没错,在之前的12轮打击中,伊朗主要使用就是流星-3及其改型。流星3虽然成熟可靠,造价低廉,但是毕竟是一款液体弹道导弹,发射前要加注燃料,准备时间较长。同样因为液体燃料导弹需要临时加注燃料,所以虽然可公路机动,但导弹发射车不能离开燃料贮存点过远,这也为以色列战机的猎杀提供了方便。
相比之下,“泥石”弹道导弹由于采用固体燃料,发射准备时间短,以色列战机空袭完伊朗,还没返回基地,泥石导弹就先落地了。而且固体导弹机动范围也更广,以军战机也更难发现。另外,“泥石”导弹采用二级结构,这次的视频大家也能看到,导弹在飞行过程中,有一个一二级分离的过程,这样减少了大量死重,所以导弹能飞得更快,射程更远,弹头重量也更大。
“泥石”导弹是在2008年首飞的,但之后的试验飞行报道不多,外界一度估计伊朗的固体导弹发展计划遭遇技术瓶颈。这次伊朗在和以色列冲突爆发一周后,才使用“泥石”,也说明这款导弹的装备数量不多,属于“压箱底”的杀手锏。
“泥石”导弹长19米,直径约1.4米,重26吨,弹头重量约为1吨,射程2000公里。相比之下流星-3导弹长16米,弹径1.35米,重16吨,弹头重量同样为1吨,但射程只有1500公里。也就是说,流星-3打击以色列,可以在西部发射,而“泥石”可以在伊朗中东部发射,大大降低了被以军空袭的概率。
不过,受制于技术水平的限制,伊朗导弹的命中精度、抗干扰能力较差,基本只能用于袭城战,或者打击空军基地等大型目标,伊朗在打击以色列的摩萨德总部大楼时,导弹就基本都砸在了大楼周边几百米的范围内。“泥石”导弹相比流星-3射程更远,精度只会进一步下降,这次伊朗一共射了3枚,但是以色列方面并没有命中的报告。
所以,“泥石”导弹的首次参战,军事意义并不大,反而可能暴露了伊朗导弹数量不足的问题。伊朗在真实承诺3的首日,能够向以色列打出150枚导弹,但是之后越来越少,很快降到每天几十枚,而18日更是降到了个位数。这一方面是导弹库存下降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导弹发射车大量被炸,导致“有弹无枪”。由于流星-3及其改型射程过短,导致只能在伊朗西部发射,而以色列空军已经掌握了这里的制空权,所以流星3系列很难组织大规模齐射,伊朗不得已才动用射程更远的“泥石”。
伊朗的以色列的这场冲突,实际上就是两种不同装备发展思路的较量。目前来看,用战机投弹比用导弹直接轰炸效果更好,因为一枚中程弹道导弹造价高达上千万美元,而一枚精确制导炸弹只需要几万美元,而且精度更高,伊朗恐怕很难打赢这场消耗战。
但你不能说,伊朗导弹优先的思路就是错的,因为以伊朗的国际环境,很难得到全套的空战体系,即便选择空军优先,也很难利用战机攻击以色列。相比之下,导弹的突防概率更高,而且能够自产,起码让伊朗具备了反击以色列的手段。
举报/反馈诚信双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