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是要先把前面的坑填上,因为在讲印、巴分治时,漏了一个重要的信息,就是巴基斯坦实际上分为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,这个说起来很抽象,请朋友们看地图就一目了然。 东、西巴基斯坦就像两只耳朵,骑在了印度头上。“东巴之忧”一直都是悬在印度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因为东巴问题一天不解决,印度始终不敢全力对付西巴,两线作战的风险一直都如鲠在喉。 时间来到了1970年12月7日,巴基斯坦第一次举行“一人一票”的全国大选。尽管面积东巴远小于西巴,但在1970年东巴的人口却超过了西巴,选举结果:在东巴,人民联盟取得了压倒性胜利,在全部291个座位中,获得151席;而在西巴,巴基斯坦人民党获得了大多数选票,共获得81个席位。两党不仅未能在召开国民议会和联邦政府等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,而更大的变故是,以穆吉布·拉赫曼为首的人民联盟提出了“六点纲领”,要求东巴基斯坦实行全面自治。这就印证了斯大林那句名言: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。巴基斯坦内部分裂自此开始。
1971年3月26日,一家秘密电台广播了穆吉布·拉赫曼的一份声明,在此声明中,穆吉布·拉赫曼宣布东巴基斯坦独立,成立自主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国。同日,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·汗宣布人民联盟为非法组织,下令逮捕穆吉布·拉赫曼等人民联盟领袖,并派出军队对东巴进行镇压。至5月底,东巴动乱基本平息。然而这个表面下的平静,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。因为有超过700万东巴基斯坦人逃到了印度,这些人在印度的训练下,成为反抗巴基斯坦的生力军。更过分的是,随后不久,印度在内阁、议会和国大党的会议中,通过了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独立的国家孟加拉国的决议。同年4月“孟加拉国临时政府”在印度成立。印度想要一举解除“东巴之忧”的战略企图,已是司马昭之心——路人皆知了。 1971年8月9日,苏联与印度在新德里签订《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》,双方保证不缔结也不参加针对另一方的任何军事同盟,不对另一方进行侵略,也不容许利用本国领土进行可能对另一方造成军事损失的任何行为,不向参加与另一方发生武装冲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任何援助;同时条约还规定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进攻或进攻威胁时,双方应立即共同协商以消除这种威胁,并采取适当的相应措施以保障和平与两国安全。很明显,这是一份军事同盟条约。苏联不仅以此加强了南下战略,进一步挤压美国的生存空间,最后以至于美国在印度的影响力几乎到了忽略不计的程度,当然利用印度牵制中国的意图也十分明显。不过印度的心思则要小得多,从根本上削弱巴基斯坦依然是印度政府的首要目标。
不过这一次印度没有着急动手。1971年10月23日,印度总理英·甘地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环球出访,这次出访包括美国、法国、英国、西德、比利时,还有澳大利亚,目的就是为了摸清主要西方国家在印、巴克什米尔问题的态度。当然,对于中国印度哪里还敢忽视,他们精准地分析了中国的现状,对外中国正处于恢复联合国席位的关键时期,对内中国特殊的政治运动也有很多问题急待解决。所以印度判断,中国基本没有援助巴基斯坦的可能。看起来外部环境对印度已是相当有利。 在印度国内,印军总参谋长萨姆·马内克肖下达了"紧急状态"动员令:取消军人休假;紧急征用民间车辆,向前线运送弹药及各种补给物资;迁移印度与西巴接壤的边民;加强城市防空措施等。 然后一个东攻西守,东、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周密计划被制定了出来:
首先时间选择在冬季发动战争,中、印边境恶劣的自然环境,完全限制了人类活动,基本排除中国军队对印度边境的压力。 在西线,印度计划投入13个师又8个旅,作战飞机300架,海军舰艇20艘,共约30万人。其战役目的为牵制巴军主力,使其无暇东顾; 在东线,印度计划投入陆军7个师,空军12个中队,作战飞机200架、海军舰艇26艘,共约17万人,计划在绝对优势的空、海军支援下,陆军从西面、西北、北面、东面四个方向同时对东巴首府达卡实施向心突击,计划三个星期内迅速拿下东巴。
1971年11月21日,印度军队大兵圧境东巴基斯坦,小规模交火时有发生。巴基斯坦被迫对印度的入侵行动进行反击。巴方试图通过西线进攻,缓减东线压力。12月3日夜,巴基斯坦空军对阿姆利则、斯利那加以及潘扎科特等11个印度空军基地发动了空袭。据巴方宣称,空袭行动取得了部分战果,但实际上印度方面没有一架战机被摧毁。以至于“阴谋论”者都认为,这次空袭完全有可能不是巴基斯坦所为,而是新德里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。 但无论真相如何。战火又一次被无情地点燃了。
诚信双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